下载App

课程安排

总计541课时

开课时间

报班即学

有效期至

有效期1278天

进班后所有录播课件全部发布,每课时20分钟上下。

发布后的课件,有效期内可以反复学习,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。课件支持电脑、平板、手机播放。

适合对象

1.主要针对小学3-6年级学生;

2.对语文感兴趣的爱好者(本班已有成人、老师报名学习);

3.想增加文学知识储备,提高语文素养的人;

4.成绩不好,或者语文素养欠佳的学生。


学习目标

1.通过文学经典熏陶,提升孩子语文学习兴趣;

2.愿意主动学习语文,积累更多文学知识;

3.开阔视野,塑造品格,提升文学欣赏能力;

4.写作条理清晰,表达真情实感,热爱阅读,精准概括文章内容,提炼中心思想;

5.爱上语文,做一个有修养的人。


课程简介



汉语不仅仅是交流、表达的工具,更应该是与伟大先人沟通,塑造历史视野,培养人文情怀的媒介。
大语文的学习立足于培养、熏陶美好的情感、情操,塑造完美的个性品质,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,发展可支持终身学习的能力。
学习大语文的目标:让孩子“爱上语文,做有修养的人”,拥有“渊博——自信一生”。


沪江大语文教什么,对孩子的学习与成长有何作用?
1.沪江大语文囊括3-6年级4个年级的语文知识点。
2.划分15个阶段,循序渐进,梯度上升。



3.学习沪江大语文主要提升3大综合能力:古文鉴赏、阅读理解、作文创作。



沪江大语文的教学逻辑是什么?

沪江大语文创新教学方法从历史背景开始,历史背景就像打开知识宝库大门的一把钥匙。




为何沪江大语文的老师会有这样的教学安排呢?
1. 只有了解当时的历史情况,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,更容易体会文章中所阐述的内容和道理。
2. 了解过去的社会体制、风俗习惯、做事方法,才能理解那个时代人们的思想方式和行为习惯,从而更好的分析过去,学习古文。
3. 研究不同时期的传统文化,让传统文化得以继续传承下去,这也是学习大语文的重中之重。






除了主体课程之外,为了帮助孩子更好地学习,掌握大语文知识,为大家准备了班级超级服务。



本课程由沪江战略合作机构——新麦教育提供。

点击查看新麦教育名师介绍>>

师资介绍

  • 姜天一

  • 杨宏业

  • 刘磊

  • 沙苗苗

使用教材

本套课程免费赠送全套纸质教材(共9本):

1.全套8册大语文课本(3-6年级)。

2.小升初语文一本通1本。


配送事宜:

成功报课后,在班级申领赠书去申领,我们将快递寄送给您。


教材特色:

体系完整:涵盖中外文学史上重要作家,作品。

形式有趣:海量原创漫画,全彩色印刷,语言亲切俏皮。

品牌权威:4年沉淀,首创出品;华东师大,百家单位,正式出版。

内容丰富:课内:文史知识,深入浅出;课外:百科知识,推荐阅读一应俱全。

退换班政策

一、换班政策

换班规则:自课程开班之日起(除短期班的课程外)一个月内可接受换班申请,课程开班时间超过一个月不予换班。

短期班换班规则:纯录播课或课程中含录播课的短期班课程(短期班指课时数为45课时,含45课时)自课程开班之日起15天内可接受换班申请;纯直播课课程或纯直播短期班课程(短期班指课时数为10课时,含10课时)自课程开班之日起15天内可接受换班申请。超过上述时限申请换班的,沪江不予受理。

若按照上述规定申请换班,应遵守:

(1)换班需经过学员申请和沪江审批,换班差价需遵循现行售后政策。若已产生听课记录,须扣除已听部分费用,差价多退少补;同课不同班换班:自课程开班之日起7天内,且未产生听课记录,可申请换班至该课程的其他班级,差价不退不补。

(2)如产生课程换班,开通课程时使用消耗的学习卡/优惠券将不能再次使用,亦不能在置换的班级中进行抵扣课程费用。

(3)开通的课程只有一次换班机会,已申请并成功更换的课程不再接受换班申请。另外,成功换班后的课程,不再享有申请退班的权利。例如A课程-->B课程,B课程不能再次申请更换和退班。

(4)更换课程中,若申请由课程费用低的班级换至为课程费用高的班级,根据学员的需要申请,沪江可提供差额部分费用对应的的发票;若换班申请是从课程费用高的班级换至课程费用低的班级,学员须将已开出的发票寄回,收到后方可申请换班,发票寄回费用由学员自行承担。

签约班,自课程开班之日起第8天不接受换班申请。

 

二、退班政策

七天无忧退班:

自课程开班之日(直播课即班级可预约之日起)起7天之内,且未产生听课记录,可申请7天无忧退班且无须支付额外手续费。若上述时间内,产生听课记录的,已听部分课程费按照课程划线价折算扣款。

课程开班之日起第8天至15天内,申请退班:

自课程开班之日起第8天至15天内,且未产生听课记录的,申请退班需扣除课程订单金额的5%手续费;产生听课记录的,除承担上述手续费外,已听部分课程费按照课程划线价折算扣款;

若按照上述规定,申请课程退班的:

(1)开通课程时使用消耗的学习卡/优惠券将作废,不能提现且不能再次使用。

(2)若班级有赠书或赠品活动,快递发出后,赠书或赠品费用退班时也将按照赠书及赠品的原价扣除;若赠书或赠品未使用,且不影响二次销售,学员可将其寄回沪江指定地址,运费自行承担,赠书及赠品费用可不予扣除;

(3)若班级有赠送的抵用优惠券,代码赠送后并未使用,在退班时所赠送的抵用优惠券将被注销,无法进行使用;若班级有赠送的抵用优惠券,代码一旦使用后,所赠送的抵用优惠券的相关费用在退班时也将一并扣除

(4)退课后余额原路退回。

(5)申请退班时需将已开出的发票寄回,平台收到后处理退班申请。发票寄回费用由学员自行承担。

(6)参与分期免息活动,如发生退款情况,则不享有免息特权,已享受的免息费用须重新计算并由用户自行承担,该部分费用将从退款金额中扣除。详情可参见《信用付款(教育白条)服务协议》或咨询金融方客服400-098-8511。

签约班,超过“7天无忧退班”时限的,一律不接受退班申请,协议另有特殊约定的,按约定处理。

自课程开班之日起超过15天无法申请退班。

注:以上规定如与具体课程协议约定不一致,以课程协议约定为准。

查看全部

机构

价格说明

划线价:指商品的沪江网校指导价、合作方提供的建议零售价,划线价并非原价,仅供参考。

未划线价格:指商品的实时标价,不因表述的差异改变性质。具体成交价格根据商品参加活动,或使用优惠券、学币、卡券等发生变化,最终以订单结算页价格为准。

小贴士:此说明仅当出现价格比较时有效。因可能存在系统缓存、页面更新导致价格变动异常等不确定性情况出现,如您发现商品标价或促销信息有异常,请您立即联系我们,我们会及时补正。沪江网校祝您学习愉快!

  • 试听单元
    • 0 - 【试听课】爱语文,做有修养的人-沪江大语文全新升级版
    • 0 - 【阅】第七课:一本古老的奇书——《山海经》(1)
    • 0 - 【作】第一课:天气变化(1)
    • 0 - 【古】第十二课:艰难苦恨繁霜鬓——杜甫上(1)
    • 0 - 【古】第三课:诗中有画,画中有诗——王维(1)
  • 第一阶段
    • 1 - 【古】第一课:边塞豪杰―高适岑参(1)
    • 2 - 【古】第二课:边塞豪杰―高适岑参(2)
    • 3 - 【古】第三课:诗中有画,画中有诗——王维(1)
    • 4 - 【古】第四课:诗中有画,画中有诗——王维(2)
    • 5 - 【古】第五课:大唐的序曲——初唐四杰(1)
    • 6 - 【古】第六课:大唐的序曲——初唐四杰(2)
    • 7 - 【古】第七课:繁华落尽见真淳——孟浩然与田园诗歌(1)
    • 8 - 【古】第八课:繁华落尽见真淳——孟浩然与田园诗歌(2)
    • 9 - 【古】第九课:陈子昂与张若虚(1)
    • 10 - 【古】第十课:陈子昂与张若虚(2)
    • 11 - 【古】第十一课:陈子昂与张若虚(3)
    • 12 - 【古】第十二课:陈子昂与张若虚(4)
    • 13 - 【阅】第一课:儿童文学之情感篇(1)
    • 14 - 【阅】第二课:儿童文学之情感篇(2)
    • 15 - 【阅】第三课:儿童文学之绘本篇(1)
    • 16 - 【阅】第四课:儿童文学之绘本篇(2)
    • 17 - 【阅】第五课:儿童文学之冒险篇(1)
    • 18 - 【阅】第六课:儿童文学之冒险篇(2)
    • 19 - 【阅】第七课:一本古老的奇书——《山海经》(1)
    • 20 - 【阅】第八课:一本古老的奇书——《山海经》(2)
    • 21 - 【阅】第九课:一本古老的奇书——《山海经》(3)
    • 22 - 【阅】第十课:西方文明的源头―古希腊神话(1)
    • 23 - 【阅】第十一课:西方文明的源头―古希腊神话(2)
    • 24 - 【阅】第十二课:西方文明的源头―古希腊神话(3)
    • 25 - 【阅】第十三课:神异的灵兽——东西方龙文化(1)
    • 26 - 【阅】第十四课:神异的灵兽——东西方龙文化(2)
    • 27 - 【阅】第十五课:世界文学的发祥地——古埃及神话(1)
    • 28 - 【阅】第十六课:世界文学的发祥地——古埃及神话(2)
    • 29 - 【阅】第十七课:列那狐的故事(1)
    • 30 - 【阅】第十八课:列那狐的故事(2)
    • 31 - 【阅】第十九课:彼得潘(1)
    • 32 - 【阅】第二十课:彼得潘(2)
    • 33 - 【作】第一课:天气变化(1)
    • 34 - 【作】第二课:天气变化(2)
    • 35 - 【作】第三课:课间活动
    • 36 - 【作】第四课:人物百态(1)
    • 37 - 【作】第五课:人物百态(2)
    • 38 - 【作】跟着名著写作文-人物描写(1)
    • 39 - 【作】跟着名著写作文-人物描写(2)
  • 第二阶段
    • 40 - 【古】第一课:天生我材必有用――李白(1)
    • 41 - 【古】第二课:天生我材必有用――李白(2)
    • 42 - 【古】第三课:天生我材必有用――李白(3)
    • 43 - 【古】第四课:天生我材必有用――李白(4)
    • 44 - 【古】第五课:天生我材必有用――李白(5)
    • 45 - 【古】第六课:天生我材必有用――李白(6)
    • 46 - 【古】第七课:春风不度玉门关——王之涣和其他边塞诗人(1)
    • 47 - 【古】第八课:春风不度玉门关——王之涣和其他边塞诗人(2)
    • 48 - 【古】第九课:不教胡马度阴山——王昌龄(1)
    • 49 - 【古】第十课:不教胡马度阴山——王昌龄(2)
    • 50 - 【古】第十一课:不教胡马度阴山——王昌龄(3)
    • 51 - 【古】第十二课:艰难苦恨繁霜鬓——杜甫上(1)
    • 52 - 【古】第十三课:艰难苦恨繁霜鬓——杜甫上(2)
    • 53 - 【古】第十四课:艰难苦恨繁霜鬓——杜甫上(3)
    • 54 - 【古】第十五课:艰难苦恨繁霜鬓——杜甫下(1)
    • 55 - 【古】第十六课:艰难苦恨繁霜鬓——杜甫下(2)
    • 56 - 【古】第十七课:艰难苦恨繁霜鬓——杜甫下(3)
    • 57 - 【阅】第一课:印度文化之源——印度史诗(1)
    • 58 - 【阅】第二课:印度文化之源——印度史诗(2)
    • 59 - 【阅】第三课:世界边缘之神——北欧神话(1)
    • 60 - 【阅】第四课:世界边缘之神——北欧神话(2)
    • 61 - 【阅】第五课:平民的哲理——西方寓言(1)
    • 62 - 【阅】第六课:平民的哲理——西方寓言(2)
    • 63 - 【阅】第七课:士人的沉思——中国古代寓言(1)
    • 64 - 【阅】第八课:士人的沉思——中国古代寓言(2)
    • 65 - 【作】第一课:视听触嗅
    • 66 - 【作】第二课:我爱我家
    • 67 - 【作】第三课:四季之美(1)
    • 68 - 【作】第四课:四季之美(2)
    • 69 - 【作】第五课:喜怒哀乐(1)
    • 70 - 【作】第六课:喜怒哀乐(2)
    • 71 - 【作】第七课:修辞手法(1)
    • 72 - 【作】第八课:修辞手法(2)
  • 第三阶段
    • 73 - 【古】第一课:病树前头万木春——刘禹锡(1)
    • 74 - 【古】第二课:病树前头万木春——刘禹锡(2)
    • 75 - 【古】第三课:病树前头万木春——刘禹锡(3)
    • 76 - 【古】第四课:新乐府的旗帜——白居易(1)
    • 77 - 【古】第五课:新乐府的旗帜——白居易(2)
    • 78 - 【古】第六课:新乐府的旗帜——白居易(3)
    • 79 - 【古】第七课:新乐府的旗帜——白居易(4)
    • 80 - 【古】第八课:源头活水——成语典故(1)
    • 81 - 【古】第九课:源头活水——成语典故(2)
    • 82 - 【古】第十课:源头活水——成语典故(3)
    • 83 - 【阅】第一课:普罗大众的心愿——中国民间故事(1)
    • 84 - 【阅】第二课:普罗大众的心愿——中国民间故事(2)
    • 85 - 【阅】第三课:热情奔放的幻想——外国民间故事(1)
    • 86 - 【阅】第四课:热情奔放的幻想——外国民间故事(2)
    • 87 - 【作】第一课:故事新编(1)
    • 88 - 【作】第二课:故事新编(2)
    • 89 - 【作】第三课:礼仪之邦(1)
    • 90 - 【作】第四课:礼仪之邦(2)
  • 第四阶段
    • 91 - 【古】第一课:文起八代之衰——韩愈(1)
    • 92 - 【古】第二课:文起八代之衰——韩愈(2)
    • 93 - 【古】第三课:孤舟蓑笠翁——柳宗元(1)
    • 94 - 【古】第四课:孤舟蓑笠翁——柳宗元(2)
    • 95 - 【古】第五课:孤舟蓑笠翁——柳宗元(3)
    • 96 - 【古】第六课:日落晚唐——李商隐和杜牧(1)
    • 97 - 【古】第七课:日落晚唐——李商隐和杜牧(2)
    • 98 - 【古】第八课:日落晚唐——李商隐和杜牧(3)
    • 99 - 【古】第九课:日落晚唐——李商隐和杜牧(4)
    • 100 - 【古】第十课:郊寒岛瘦——孟郊和贾岛(1)
    • 101 - 【古】第十一课:郊寒岛瘦——孟郊和贾岛(2)
    • 102 - 【古】第十二课:郊寒岛瘦——孟郊和贾岛(3)
    • 103 - 【古】第十三课:古老文明的密码——汉字五千年(1)
    • 104 - 【古】第十四课:古老文明的密码——汉字五千年(2)
    • 105 - 【古】第十五课:古老文明的密码——汉字五千年(3)
    • 106 - 【古】第十六课:古老文明的密码——汉字五千年(4)
    • 107 - 【古】第十七课:史笔异闻——唐传奇(1)
    • 108 - 【古】第十八课:史笔异闻——唐传奇(2)
    • 109 - 【古】第十九课:史笔异闻——唐传奇(3)
    • 110 - 【古】第二十课:诗海钩沉——唐诗补遗(1)
    • 111 - 【古】第二十一课:诗海钩沉——唐诗补遗(2)
    • 112 - 【古】第二十二课:诗海钩沉——唐诗补遗(3)
    • 113 - 【阅】第一课:孩子,让我告诉你——中国童话(1)
    • 114 - 【阅】第二课:孩子,让我告诉你——中国童话(2)
    • 115 - 【阅】第三课:孩子,让我告诉你——中国童话(3)
    • 116 - 【阅】第四课:西方童话
    • 117 - 【阅】第五课:安徒生和他的童话(1)
    • 118 - 【阅】第六课:安徒生和他的童话(2)
    • 119 - 【阅】第七课:安徒生和他的童话(3)
    • 120 - 【阅】第八课:格林童话和其他童话(1)
    • 121 - 【阅】第九课:格林童话和其他童话(2)
    • 122 - 【阅】第十课:格林童话和其他童话(3)
    • 123 - 【作】第一课:童话主人公(1)
    • 124 - 【作】第二课:童话主人公(2)
    • 125 - 【作】第三课:色彩系列
    • 126 - 【作】第四课:修辞系列
    • 127 - 【作】第五课:我的世界地图
    • 128 - 【作】第六课:小小家庭欢乐多
    • 129 - 【作】第七课:大小系列
    • 130 - 【作】第八课:亲情系列(1)
    • 131 - 【作】第九课:亲情系列(2)
  • 第五阶段
    • 132 - 【古】第一课:千古词帝――李煜(1)
    • 133 - 【古】第二课:千古词帝――李煜(2)
    • 134 - 【古】第三课:千古词帝――李煜(3)
    • 135 - 【古】第四课:千古词帝――李煜(4)
    • 136 - 【古】第五课:白衣卿相――柳永(1)
    • 137 - 【古】第六课:白衣卿相――柳永(2)
    • 138 - 【古】第七课:无可奈何花落去——晏殊(1)
    • 139 - 【古】第八课:无可奈何花落去——晏殊(2)
    • 140 - 【古】第九课:无可奈何花落去——晏殊(3)
    • 141 - 【古】第十课:先天下之忧而忧——范仲淹(1)
    • 142 - 【古】第十一课:先天下之忧而忧——范仲淹(2)
    • 143 - 【古】第十二课:先天下之忧而忧——范仲淹(3)
    • 144 - 【古】第十三课:先天下之忧而忧——范仲淹(4)
    • 145 - 【阅】第一课:西班牙最伟大的作家——塞万提斯(1)
    • 146 - 【阅】第二课:西班牙最伟大的作家——塞万提斯(2)
    • 147 - 【阅】第三课:西班牙最伟大的作家——塞万提斯(3)
    • 148 - 【阅】第四课:新时代的第一位诗人――但丁(1)
    • 149 - 【阅】第五课:新时代的第一位诗人――但丁(2)
    • 150 - 【阅】第六课:新时代的第一位诗人――但丁(3)
    • 151 - 【阅】第七课:新时代的第一位诗人――但丁(4)
    • 152 - 【阅】第八课:文艺复兴的集大成者――莎士比亚(1)
    • 153 - 【阅】第九课:文艺复兴的集大成者――莎士比亚(2)
    • 154 - 【阅】第十课:文艺复兴的集大成者――莎士比亚(3)
    • 155 - 【阅】第十一课:文艺复兴的集大成者――莎士比亚(4)
    • 156 - 【阅】第十二课:英国现代小说之父――笛福(1)
    • 157 - 【阅】第十三课:英国现代小说之父――笛福(2)
    • 158 - 【作】第一课:记叙文的线索
    • 159 - 【作】第二课:叙事顺序
    • 160 - 【作】第三课:个性化语言描写(1)
    • 161 - 【作】第四课:个性化语言描写(2)
    • 162 - 【作】第五课:夸张式动作描写(1)
    • 163 - 【作】第六课:夸张式动作描写(2)
    • 164 - 【作】第七课:漫画式外貌描写(1)
    • 165 - 【作】第八课:漫画式外貌描写(2)
    • 166 - 【作】第九课:恰当修辞出美文(1)
    • 167 - 【作】第十课:恰当修辞出美文(2)
  • 第六阶段
    • 168 - 【古】第一课:北宋文坛宗师——欧阳修(1)
    • 169 - 【古】第二课:北宋文坛宗师——欧阳修(2)
    • 170 - 【古】第三课:北宋文坛宗师——欧阳修(3)
    • 171 - 【古】第四课:北宋文坛宗师——欧阳修(4)
    • 172 - 【古】第五课: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――王安石(1)
    • 173 - 【古】第六课: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――王安石(2)
    • 174 - 【古】第七课:古之伤心人——秦观(1)
    • 175 - 【古】第八课:古之伤心人——秦观(2)
    • 176 - 【古】第九课:古之伤心人——秦观(3)
    • 177 - 【古】第十课:苏轼(1)
    • 178 - 【古】第十一课:苏轼(2)
    • 179 - 【古】第十二课:苏轼(3)
    • 180 - 【古】第十三课:苏轼(4)
    • 181 - 【古】第十四课:苏轼(5)
    • 182 - 【古】第十五课:苏轼(6)
    • 183 - 【阅】第一课:自由的奠基人――卢梭(1)
    • 184 - 【阅】第二课:自由的奠基人――卢梭(2)
    • 185 - 【阅】第三课:通俗小说之王――大仲马(1)
    • 186 - 【阅】第四课:通俗小说之王――大仲马(2)
    • 187 - 【阅】第五课:浪漫主义的巅峰――雨果(1)
    • 188 - 【阅】第六课:浪漫主义的巅峰――雨果(2)
    • 189 - 【阅】第七课:讽刺小说大师--斯威夫特(1)
    • 190 - 【阅】第八课:讽刺小说大师--斯威夫特(2)
    • 191 - 【阅】第九课:浪漫与现实的交点——梅里美(1)
    • 192 - 【阅】第十课:浪漫与现实的交点——梅里美(2)
    • 193 - 【阅】第十一课:狂飙突进的巨匠——歌德(1)
    • 194 - 【阅】第十二课:狂飙突进的巨匠——歌德(2)
    • 195 - 【作】第一课:假如我有一朵七色花(1)
    • 196 - 【作】第二课:假如我有一朵七色花(2)
    • 197 - 【作】第三课:读后感
    • 198 - 【作】第四课:幻觉式心理描写(1)
    • 199 - 【作】第五课:幻觉式心理描写(2)
  • 第七阶段
    • 200 - 【古】第一课:家祭无忘告乃翁――陆游(1)
    • 201 - 【古】第二课:家祭无忘告乃翁――陆游(2)
    • 202 - 【古】第三课:家祭无忘告乃翁――陆游(3)
    • 203 - 【古】第四课:婉约词的南北双峰——周邦彦和姜夔(1)
    • 204 - 【古】第五课:婉约词的南北双峰——周邦彦和姜夔(2)
    • 205 - 【古】第六课:婉约词的南北双峰——周邦彦和姜夔(3)
    • 206 - 【阅】第一课:科幻小说之父――凡尔纳(1)
    • 207 - 【阅】第二课:科幻小说之父――凡尔纳(2)
    • 208 - 【阅】第三课:科幻小说之父――凡尔纳(3)
    • 209 - 【阅】第四课:昆虫界的荷马——法布尔(1)
    • 210 - 【阅】第五课:昆虫界的荷马——法布尔(2)
    • 211 - 【阅】第六课:昆虫界的荷马——法布尔(3)
    • 212 - 【阅】第七课:昆虫界的荷马——法布尔(4)
    • 213 - 【作】第一课:如何记叙复杂的事情(1)
    • 214 - 【作】第二课:如何记叙复杂的事情(2)
    • 215 - 【作】第三课:记叙文顺序(1)
    • 216 - 【作】第四课:记叙文顺序(2)
  • 第八阶段
    • 217 - 【古】第一课:了却君王天下事――辛弃疾(1)
    • 218 - 【古】第二课:了却君王天下事――辛弃疾(2)
    • 219 - 【古】第三课:岳飞(1)
    • 220 - 【古】第四课:岳飞(2)
    • 221 - 【古】第五课:元曲四大家之首――关汉卿(1)
    • 222 - 【古】第六课:元曲四大家之首――关汉卿(2)
    • 223 - 【古】第七课:王实甫与西厢记(1)
    • 224 - 【古】第八课:王实甫与西厢记(2)
    • 225 - 【古】第九课:自是花中第一流――李清照(1)
    • 226 - 【古】第十课:自是花中第一流――李清照(2)
    • 227 - 【古】第十一课:清词振兴的硕果——纳兰性德(1)
    • 228 - 【古】第十二课:清词振兴的硕果——纳兰性德(2)
    • 229 - 【阅】第一课:西方现代小说的奠基者——福楼拜(1)
    • 230 - 【阅】第二课:西方现代小说的奠基者——福楼拜(2)
    • 231 - 【阅】第三课:西方现代小说的奠基者——福楼拜(3)
    • 232 - 【阅】第四课:批判和悲悯——狄更斯(1)
    • 233 - 【阅】第五课:批判和悲悯——狄更斯(2)
    • 234 - 【阅】第六课:批判和悲悯——狄更斯(3)
    • 235 - 【阅】第七课:英国文学三星——勃朗特三姐妹(1)
    • 236 - 【阅】第八课:英国文学三星——勃朗特三姐妹(2)
    • 237 - 【阅】第九课:英国文学三星——勃朗特三姐妹(3)
    • 238 - 【阅】第十课:英国文学三星——勃朗特三姐妹(4)
    • 239 - 【阅】第十一课:英国文学三星——勃朗特三姐妹(5)
    • 240 - 【阅】第十二课:现实主义的丰碑——巴尔扎克(1)
    • 241 - 【阅】第十三课:现实主义的丰碑——巴尔扎克(2)
    • 242 - 【阅】第十四课:现实主义的丰碑——巴尔扎克(3)
    • 243 - 【阅】第十五课:拜伦、雪莱和济慈(1)
    • 244 - 【阅】第十六课:拜伦、雪莱和济慈(2)
    • 245 - 【阅】第十七课:拜伦、雪莱和济慈(3)
    • 246 - 【阅】第十八课:莫泊桑(1)
    • 247 - 【阅】第十九课:莫泊桑(2)
    • 248 - 【阅】第二十课:莫泊桑(3)
    • 249 - 【作】第一课:定格之定出精彩瞬间
    • 250 - 【作】第二课:叙事技法・欲扬先抑
    • 251 - 【作】第三课:叙事技法・设置悬念
    • 252 - 【作】第四课:特描写技法·定格(1)
    • 253 - 【作】第五课:特描写技法·定格(2)
    • 254 - 【作】第六课:回环与貂尾续貂(1)
    • 255 - 【作】第七课:回环与貂尾续貂(2)
    • 256 - 【作】第八课:回环与貂尾续貂(3)
    • 257 - 【作】第九课:写作训练Ⅰ—语言描写Ⅱ
  • 第九阶段
    • 258 - 【古】第一课:先民的歌唱――《诗经》(1)
    • 259 - 【古】第二课:先民的歌唱――《诗经》(2)
    • 260 - 【古】第三课:先民的歌唱――《诗经》(3)
    • 261 - 【古】第四课:浪漫主义之大成――屈原与楚辞(1)
    • 262 - 【古】第五课:浪漫主义之大成――屈原与楚辞(2)
    • 263 - 【古】第六课:浪漫主义之大成――屈原与楚辞(3)
    • 264 - 【古】第七课:盛世的雅音――汉乐府(1)
    • 265 - 【古】第八课:盛世的雅音――汉乐府(2)
    • 266 - 【古】第九课:盛世的雅音――汉乐府(3)
    • 267 - 【古】第十课:盛世的雅音――汉乐府(4)
    • 268 - 【古】第十一课:彷徨与离愁——《古诗十九首》(1)
    • 269 - 【古】第十二课:彷徨与离愁——《古诗十九首》(2)
    • 270 - 【古】第十三课:彷徨与离愁——《古诗十九首》(3)
    • 271 - 【古】第十四课:彷徨与离愁——《古诗十九首》(4)
    • 272 - 【古】第十五课:《吕氏春秋》(1)
    • 273 - 【古】第十六课:《吕氏春秋》(2)
    • 274 - 【古】第十七课:《吕氏春秋》(3)
    • 275 - 【阅】第一课:中国新诗奠基人――郭沫若(1)
    • 276 - 【阅】第二课:中国新诗奠基人――郭沫若(2)
    • 277 - 【阅】第三课:时代画卷的描绘者――茅盾(1)
    • 278 - 【阅】第四课:时代画卷的描绘者――茅盾(2)
    • 279 - 【阅】第五课:民族魂——鲁迅(1)
    • 280 - 【阅】第六课:民族魂——鲁迅(2)
    • 281 - 【阅】第七课:民族魂——鲁迅(3)
    • 282 - 【阅】第八课:二十世纪中国的良心——巴金(1)
    • 283 - 【阅】第九课:二十世纪中国的良心——巴金(2)
    • 284 - 【阅】第十课:北京城里的乡下人——沈从文(1)
    • 285 - 【阅】第十一课:北京城里的乡下人——沈从文(2)
    • 286 - 【作】第一课:点面结合(1)
    • 287 - 【作】第二课:点面结合(2)
    • 288 - 【作】第三课:在岁月的港湾垂钓-虚实结合
    • 289 - 【作】第四课:与名人对话
    • 290 - 【作】第五课:基础说明文写作
    • 291 - 【作】第六课:动静结合写场面(1)
    • 292 - 【作】第七课:动静结合写场面(2)
  • 第十阶段
    • 293 - 【古】第一课:建安文坛领袖——曹操(1)
    • 294 - 【古】第二课:建安文坛领袖——曹操(2)
    • 295 - 【古】第三课:建安文坛领袖——曹操(3)
    • 296 - 【古】第四课:隐逸诗人之宗――陶渊明(1)
    • 297 - 【古】第五课:隐逸诗人之宗――陶渊明(2)
    • 298 - 【古】第六课:粗犷豪放和清理缠绵――南北朝民歌(1)
    • 299 - 【古】第七课:粗犷豪放和清理缠绵――南北朝民歌(2)
    • 300 - 【古】第八课:六朝文言小说——志人、志怪(1)
    • 301 - 【古】第九课:六朝文言小说——志人、志怪(2)
    • 302 - 【古】第十课:六朝文言小说——志人、志怪(3)
    • 303 - 【古】第十一课:六朝文言小说——志人、志怪(4)
    • 304 - 【古】第十二课:阮籍与嵇康(1)
    • 305 - 【古】第十三课:阮籍与嵇康(2)
    • 306 - 【古】第十四课:阮籍与嵇康(3)
    • 307 - 【古】第十五课:阮籍与嵇康(4)
    • 308 - 【阅】第一课:人民艺术家――老舍(1)
    • 309 - 【阅】第二课:人民艺术家――老舍(2)
    • 310 - 【阅】第三课:人民艺术家――老舍(3)
    • 311 - 【阅】第四课:现代诗歌的新月――徐志摩(1)
    • 312 - 【阅】第五课:现代诗歌的新月――徐志摩(2)
    • 313 - 【阅】第六课:现代诗歌的新月――徐志摩(3)
    • 314 - 【阅】第七课:一片冰心在玉壶――冰心(1)
    • 315 - 【阅】第八课:一片冰心在玉壶――冰心(2)
    • 316 - 【阅】第九课:忽闻海上惊雷雨--曹禺(1)
    • 317 - 【阅】第十课:忽闻海上惊雷雨--曹禺(2)
    • 318 - 【阅】第十一课:忽闻海上惊雷雨--曹禺(3)
    • 319 - 【阅】第十二课:忽闻海上惊雷雨--曹禺(4)
    • 320 - 【阅】第十三课:领袖的壮言——毛泽东(1)
    • 321 - 【阅】第十四课:领袖的壮言——毛泽东(2)
    • 322 - 【阅】第十五课:领袖的壮言——毛泽东(3)
    • 323 - 【作】第一课:破冰式写春天,动静结合写夏天
    • 324 - 【作】第二课: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
    • 325 - 【作】第三课:科幻作文
    • 326 - 【作】第四课:妙笔绘四季(1)
    • 327 - 【作】第五课:妙笔绘四季(2)
  • 第十一阶段
    • 328 - 【古】第一课:纵横家的鼻祖——鬼谷子(1)
    • 329 - 【古】第二课:纵横家的鼻祖——鬼谷子(2)
    • 330 - 【古】第三课:纵横家的鼻祖——鬼谷子(3)
    • 331 - 【古】第四课:法墨之争——韩非子和墨子(1)
    • 332 - 【古】第五课:法墨之争——韩非子和墨子(2)
    • 333 - 【古】第六课:法墨之争——韩非子和墨子(3)
    • 334 - 【古】第七课:法墨之争——韩非子和墨子(4)
    • 335 - 【古】第八课:源头活水——诗文典故(1)
    • 336 - 【古】第九课:源头活水——诗文典故(2)
    • 337 - 【古】第十课:源头活水——诗文典故(3)
    • 338 - 【阅】第一课:印度文学的巅峰――泰戈尔(1)
    • 339 - 【阅】第二课:印度文学的巅峰――泰戈尔(2)
    • 340 - 【阅】第三课:苏联文学创始人――高尔基(1)
    • 341 - 【阅】第四课:苏联文学创始人――高尔基(2)
    • 342 - 【作】第一课:镜头剪接法(1)
    • 343 - 【作】第二课:镜头剪接法(2)
    • 344 - 【作】第三课:叙事文章与主题升华(1)
    • 345 - 【作】第四课:叙事文章与主题升华(2)
  • 第十二阶段
    • 346 - 【古】第一课:至圣先师――孔子(1)
    • 347 - 【古】第二课:至圣先师――孔子(2)
    • 348 - 【古】第三课:至圣先师――孔子(3)
    • 349 - 【古】第四课:至圣先师――孔子(4)
    • 350 - 【古】第五课:《左传》与《战国策》(1)
    • 351 - 【古】第六课:《左传》与《战国策》(2)
    • 352 - 【古】第七课:盛世合唱——司马相如和汉赋(1)
    • 353 - 【古】第八课:盛世合唱——司马相如和汉赋(2)
    • 354 - 【古】第九课:盛世合唱——司马相如和汉赋(3)
    • 355 - 【古】第十课:儒家的继承与发扬――孟子和荀子(1)
    • 356 - 【古】第十一课:儒家的继承与发扬――孟子和荀子(2)
    • 357 - 【古】第十二课:儒家的继承与发扬――孟子和荀子(3)
    • 358 - 【古】第十三课:儒家的继承与发扬――孟子和荀子(4)
    • 359 - 【古】第十四课:史家绝唱,无韵离骚――司马迁和《史记》(1)
    • 360 - 【古】第十五课:史家绝唱,无韵离骚――司马迁和《史记》(2)
    • 361 - 【古】第十六课:四书选读(1)
    • 362 - 【古】第十七课:四书选读(2)
    • 363 - 【古】第十八课:世外的精神自由--老子和庄子(1)
    • 364 - 【古】第十九课:世外的精神自由--老子和庄子(2)
    • 365 - 【阅】第一课:俄国诗歌的太阳――普希金(1)
    • 366 - 【阅】第二课:俄国诗歌的太阳――普希金(2)
    • 367 - 【阅】第三课:美国文坛硬汉——海明威(1)
    • 368 - 【阅】第四课:美国文坛硬汉——海明威(2)
    • 369 - 【阅】第五课:美国文坛硬汉——海明威(3)
    • 370 - 【阅】第六课:镀金时代的评论家——马克·吐温(1)
    • 371 - 【阅】第七课:镀金时代的评论家——马克·吐温(2)
    • 372 - 【阅】第八课:镀金时代的评论家——马克·吐温(3)
    • 373 - 【阅】第九课:镀金时代的评论家——马克·吐温(4)
    • 374 - 【阅】第十课:无尽的悲情——川端康成(1)
    • 375 - 【阅】第十一课:无尽的悲情——川端康成(2)
    • 376 - 【阅】第十二课:俄国文坛泰斗——托尔斯泰(1)
    • 377 - 【阅】第十三课:俄国文坛泰斗——托尔斯泰(2)
    • 378 - 【阅】第十四课:俄国文坛泰斗——托尔斯泰(3)
    • 379 - 【阅】第十五课:欧・亨利(1)
    • 380 - 【阅】第十六课:欧・亨利(2)
    • 381 - 【阅】第十七课:日本文学鬼才——芥川龙之介(1)
    • 382 - 【阅】第十八课:日本文学鬼才——芥川龙之介(2)
    • 383 - 【阅】第十九课:日本文学鬼才——芥川龙之介(3)
    • 384 - 【阅】第二十课:日本文学鬼才——芥川龙之介(4)
    • 385 - 【作】第一课:叙事技法·同衬和反衬
    • 386 - 【作】第二课:游记(1)
    • 387 - 【作】第三课:游记(2)
    • 388 - 【作】第四课:变换视角立意与行文(1)
    • 389 - 【作】第五课:变换视角立意与行文(2)
  • 第十三阶段
    • 390 - 《三国演义》(1)
    • 391 - 《三国演义》(2)
    • 392 - 《三国演义》(3)
    • 393 - 《三国演义》(4)
    • 394 - 《三国演义》(5)
    • 395 - 《水浒传》(1)
    • 396 - 《水浒传》(2)
    • 397 - 《水浒传》(3)
    • 398 - 《水浒传》(4)
    • 399 - 《水浒传》(5)
    • 400 - 《水浒传》(6)
    • 401 - 《水浒传》(7)
    • 402 - 《西游记》1
    • 403 - 《西游记》2
    • 404 - 《西游记》3
    • 405 - 《红楼梦》(1)
    • 406 - 《红楼梦》(2)
    • 407 - 《红楼梦》(3)
    • 408 - 《红楼梦》(4)
    • 409 - 《儒林外史》(1)
    • 410 - 《儒林外史》(2)
    • 411 - 《儒林外史》(3)
    • 412 - 《聊斋志异》(1)
    • 413 - 《聊斋志异》(2)
    • 414 - 《聊斋志异》(3)
    • 415 - 《聊斋志异》(4)
    • 416 - 文艺复兴文学汇总1
    • 417 - 文艺复兴文学汇总2
    • 418 - 文艺复兴文学汇总3
    • 419 - 浪漫主义文学汇总1
    • 420 - 浪漫主义文学汇总2
    • 421 - 浪漫主义文学汇总3
    • 422 - 浪漫主义文学汇总4
    • 423 - 现实主义文学汇总1
    • 424 - 现实主义文学汇总2
    • 425 - 现实主义文学汇总3
    • 426 - 书信体日记体叙事(1)
    • 427 - 书信体日记体叙事(2)
    • 428 - 书信体日记体叙事(3)
    • 429 - 记叙文写作之思路创新1
    • 430 - 记叙文写作之思路创新2
  • 第十四阶段
    • 431 - 先秦文学汇总(上)1
    • 432 - 先秦文学汇总(上)2
    • 433 - 先秦文学汇总(上)3
    • 434 - 先秦文学汇总(上)4
    • 435 - 先秦文学汇总(下)1
    • 436 - 先秦文学汇总(下)2
    • 437 - 先秦文学汇总(下)3
    • 438 - 先秦文学汇总(下)4
    • 439 - 两汉文学汇总1
    • 440 - 两汉文学汇总2
    • 441 - 两汉文学汇总3
    • 442 - 两汉文学汇总4
    • 443 - 两汉文学汇总5
    • 444 - 魏晋南北朝文学汇总1
    • 445 - 魏晋南北朝文学汇总2
    • 446 - 魏晋南北朝文学汇总3
    • 447 - 唐代文学汇总(上)1
    • 448 - 唐代文学汇总(上)2
    • 449 - 唐代文学汇总(上)3
    • 450 - 唐代文学汇总(上)4
    • 451 - 唐代文学汇总(中)1
    • 452 - 唐代文学汇总(中)2
    • 453 - 唐代文学汇总(中)3
    • 454 - 唐代文学汇总(下)1
    • 455 - 唐代文学汇总(下)2
    • 456 - 唐代文学汇总(下)3
    • 457 - 唐代文学汇总(下)4
    • 458 - 北宋文学汇总1
    • 459 - 北宋文学汇总2
    • 460 - 北宋文学汇总3
    • 461 - 南宋文学汇总1
    • 462 - 南宋文学汇总2
    • 463 - 南宋文学汇总3
    • 464 - 中国现代戏剧考点汇总——文学常识和《茶馆》1
    • 465 - 中国现代戏剧考点汇总——文学常识和《茶馆》2
    • 466 - 中国现代戏剧考点汇总——文学常识和《茶馆》3
    • 467 - 中国现代诗歌考点汇总——文学常识和重点作品1
    • 468 - 中国现代诗歌考点汇总——文学常识和重点作品2
    • 469 - 中国现代散文考点汇总——文学常识和《背影》1
    • 470 - 中国现代散文考点汇总——文学常识和《背影》2
    • 471 - 中国现代散文考点汇总——文学常识和《背影》3
    • 472 - 中国现代散文考点汇总——文学常识和《背影》4
    • 473 - 中国现代小说考点汇总——文学常识和《故乡》1
    • 474 - 中国现代小说考点汇总——文学常识和《故乡》2
    • 475 - 中国现代小说考点汇总——文学常识和《故乡》3
    • 476 - 我眼中的北京
    • 477 - 半命题作文1
    • 478 - 半命题作文2
  • 第十五阶段(新初一衔接)
    • 479 - 元代文学汇总1
    • 480 - 元代文学汇总2
    • 481 - 元代文学汇总3
    • 482 - 元代文学汇总4
    • 483 - 明清文学汇总1
    • 484 - 明清文学汇总2
    • 485 - 明清文学汇总3
    • 486 - 轴心时代文学汇总1
    • 487 - 轴心时代文学汇总2
    • 488 - 轴心时代文学汇总3
    • 489 - 20世纪文学汇总1
    • 490 - 20世纪文学汇总2
    • 491 - 20世纪文学汇总3
    • 492 - 20世纪文学汇总4
    • 493 - 恍悟·成功与机遇
    • 494 - 恍悟·换位思考与穿越时空
    • 495 - 《俗世奇人》与传奇人物小说1
    • 496 - 《俗世奇人》与传奇人物小说2
    • 497 - 《俗世奇人》与传奇人物小说3
    • 498 - 《谈生命》与生活散文1
    • 499 - 《谈生命》与生活散文2
    • 500 - 《谈生命》与生活散文3
    • 501 - 《谈生命》与生活散文4
    • 502 - 《钱塘湖春行》与诗词鉴赏技巧1
    • 503 - 《钱塘湖春行》与诗词鉴赏技巧2
    • 504 - 《钱塘湖春行》与诗词鉴赏技巧3
    • 505 - 《曹刿论战》与史传故事1
    • 506 - 《曹刿论战》与史传故事2
    • 507 - 《曹刿论战》与史传故事3
    • 508 - 《水经注•三峡》与游记散文1
    • 509 - 《水经注•三峡》与游记散文2
    • 510 - 《六国论》与说理散文1
    • 511 - 《六国论》与说理散文2
    • 512 - 《六国论》与说理散文3
    • 513 - 《六国论》与说理散文4
    • 514 - 《窦娥冤》与传统戏剧1
    • 515 - 《窦娥冤》与传统戏剧2
    • 516 - 《窦娥冤》与传统戏剧3
    • 517 - 《窦娥冤》与传统戏剧4
    • 518 - 《名人传》与传记小说1
    • 519 - 《名人传》与传记小说2
    • 520 - 《名人传》与传记小说3
    • 521 - 《名人传》与传记小说4
    • 522 - 《夜》与自然诗歌1
    • 523 - 《夜》与自然诗歌2
    • 524 - 《夜》与自然诗歌3
    • 525 - 《钦差大臣》与讽刺喜剧1
    • 526 - 《钦差大臣》与讽刺喜剧2
    • 527 - 《钦差大臣》与讽刺喜剧3
    • 528 - 《钦差大臣》与讽刺喜剧4
    • 529 - 开头结尾技巧1
    • 530 - 开头结尾技巧2
    • 531 - 戏剧仿写—让情节一波三折1
    • 532 - 戏剧仿写—让情节一波三折2
    • 533 - 戏剧仿写—让情节一波三折3
    • 534 - 戏剧仿写—让情节一波三折4
    • 535 - 散文仿写1
    • 536 - 散文仿写2
    • 537 - 散文仿写3
    • 538 - 小作文1
    • 539 - 小作文2
    • 540 - 小作文3
    • 541 - 小作文4